溝通的時候,到底該誰聽誰的?從假設到澄清的衝突化解!

作者:汪士瑋

溝通的時候,到底該誰聽誰的?

這是我非常常被問到的問題。

當我看著提出問題的人,多半愁眉不展,感覺有滿身的怨氣。我知道,這時候他要的不是一個對或錯的答案,而是對於溝通的對方、對於溝通的結果,在心裡累積了好多好多的挫折。

我想,這個問題,他/她其實是問給自己聽的。希望有人跟他/她同仇敵愾,希望能得到一個讓人安心的答案。

今天晚上的麗美也是這樣。

一年不見,生完孩子的她容顏憔悴許多,原以為最在意最愛美的她,應該會繼續跟我聊著產後減肥的話題,結果出乎意外地,原本陪著她來看著甜甜蜜蜜的小倆口,在老公起身去接一通公事電話的時候,她開始批哩啪拉的對我批判起她的另一半。

「為什麼他都這麼愛生氣?剛剛我只是說不要吃,他就生氣!我從沒見過這麼不講道理的人!」

「他每次都是隨便點一點,嚐兩口不要吃就倒掉,每一次!沒有一次例外!是有沒有這麼浪費呀!」

「讓他抱孩子,沒兩分鐘就開始吼他,你說有這種爸爸嗎?」

我試著幫她釐清狀況,卻發現只要一詢問,她就越說越激動,壓抑許久的火山口隨時要爆發。於是我沈默了起來,靜靜地聽她說。原本歡樂、溫馨的用餐場景,瞬間消失無蹤… …

我在記憶裡搜尋著他們初識時的模樣,男生就是這樣圓圓胖胖、女生也是這般小鳥胃口;這些原本在婚前是小叮噹、小可愛的樣貌,到了婚後的真實生活場景,都可以變成爭吵的導火線?

一、溝通中的交互狀態

在心理學對溝通的各種研究裡,我很喜歡透過交互作用分析(Transactional Analysis)的角度,來探討彼此的溝通行為。

在這理論中,將溝通者的個性,分成三種不同比重的心理狀態。分別是Parent(父母)、Adult(成人)、Child(兒童),又稱為PAC人格結構理論。三種狀態在每個人身上都交互存在,構成人類個性的一部份。

當父母狀態出現時,是權威的訓斥式的方式,語句通常是命令式的,話語中經常聽到:「你應該…」、「你必須…」、「你都是這樣!」

當成人狀態出現時,會用理性的分析,著重事實狀態做出決策。經常出現的話語是:「我的判斷是這樣的…」、「我個人的想法是…。」

當兒童狀態出現時,常常會出現被動配合他人、喜怒無常、經常改變、較無自信的樣子,話語常常會使用:「我猜…」、「我不知道…。」


二、假設到澄清的溝通方式

在雙方溝通的時候,我們常常會對越親近的人越沒有耐心,PAC的類型經常反覆出現無效的衝突。你可以試想:如果兩個人手指頭都指責著對方,狂吼著:「你必須!」、「你都是這樣!」、「你應該!」的畫面,應該就是兩個人分貝越吵越高,吵架的機會高,達成共識的機會低。或是兩個人的互動,一個人都說「我不知道」,另一個人就不斷在理性的分析… 這樣的結果,也會讓溝通陷入沒有交集的境地裡。

PAC的雙方,用不同的回應方式,都會有不同的結果。
P(父母)-P(父母);P(父母)-A(成人);P(父母)-C(兒童);
A(成人)-P(父母);A(成人)-A(成人);A(成人)-C(兒童);
C(兒童)-P(父母);C(兒童)-A(成人);C(兒童)-C(兒童);

在職場中,如果聽到對方喥喥逼人,你內在感受是什麼?會用什麼方式進行回應呢?
你覺得哪種回應類型是自己最常遇到的狀況,每天你會用到哪些不同的回應方式呢?

在麗美夫妻的溝通裡,我看到兩個父母型狀態出現不斷希望用高分貝想說服彼此,如果他們能多運用兩個成人的對話溝通方式,我相信他們會開始看到彼此話語背後的好意,也減少許多因為盛怒之下想激怒對方的口不擇言,事後還要進行補救的情感耗損。


三、運用溝通,讓幸福擴散

不妨從今天起練習換個A(成人)-A(成人),成人對成人的交互式溝通方式,運用「我假設…」的好奇,澄清的意願與溝通的目的,幫助減少溝通時的誤解,對感情的磨耗。

在溝通過程中,多多運用肯定,促進彼此良好的心理感受,當對方感受到支持與接納,對新訊息的接受度也會相對提高。寓言故事裡的北風與太陽,指責就像強烈的北風,只會讓溝通的雙方防禦陣線更加的高聳、堅定。而和煦的太陽,則會讓對方不自覺的卸下心防,在不刻意間達成溝通。

麗美在說的時候,一歲的孩子乖乖在旁邊眼睛眨呀眨的,只要我的臉一靠近她就會湊過來親親。我對她笑著,心裡默默希望,這些大人們無心說出的帶刺話語不會影響她的成長,她可以開心的在成長過程中,從父母溝通的過程中,學習到Parent(父母)、Adult(成人)、Child(兒童)對等順暢溝通方式,在溝通當中感受到溫暖和煦的太陽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Press ESC to close